显卡的今天和往事

从 2012 年起看到市面上的显卡越做越漂亮。颇有混合了 cyberpunk 和 steampunk 的感觉。无奈自 2005 年就已是纯粹的 laptop 用户,再无机会和精力搞台式机。我也安慰自己说反正也不常玩游戏。不过从 SIGGRAPH 2017 回来开始玩了一年多 real-time rendering,此种欲望越发强烈起来。业界似乎体会到我的心情。Intel 提出 Thunderbolt 3/USB Type-C 接口支持 PCI 协议。从 2017 年开始,可以配合 laptop 的外置显卡和通用 PCIe 外接盒流行起来。macOS 的支持到 10.13.4 beta 也成熟起来。上个月发现了 egpu.io 对我的计划一锤定音 —— 要用最短的时间配置好 eGPU 系统。

话说回来,这么多年来看着种种「外置」变成「内置标配」,专用硬件被基本软件系统取代。尽管配置 eGPU 这件事是抱着「发烧」的娱乐心态来放松,但也值得花点时间想想到底自己在干什么。是纯粹休闲娱乐,还是顺便能为未来做点准备和过渡。

说到这里想起以前看 Alex St. John 的 blog [1],谈到现代 graphics API 的现状是 Intel 故意限制 CPU-GPU 间的带宽造成的。这种限制激发了显卡厂商开发高速专用显存的动力,也激发了 Microsoft 和硬件设计者合作通过 shader 方式把 GPU 变得越来越通用。GPU 和计算机系统的其它部分形成了微型的高速 client-server 结构。把这个结构和普通意义上的 client-server 系统的软件方面比较,前者的 OpenGL 演进到 Mantle/Metal/D3D12,类似于后者从当年的 CORBA/RPC 想把网络通信伪装成本地调用,到今天的 RESTful API 不再掩饰网络通信的复杂性。

今天看来,这种半无意形成的架构具备了完美的伸缩性,使计算资源可以像存储一样根据性能、价格和灵活性的进行分层取舍。无论存储设备的价格如何降低,如何小型化,外置 storage 甚至家用 NAS 永远是存储系统中活跃的一种类型。以此推测 eGPU 应该有长期发展的潜力,一些 laptop 用户不介意用稍高的价格换取平滑的性能伸缩;避免像「性能本」那样既损失部分移动性,又因为不彻底的散热损失部分性能的妥协。

前景固然分析得很好,不过「用最短的时间配置好 eGPU 系统」这个计划在当下「挖矿」狂潮中确实发烧程度有点儿高。本来打算俭朴一点配块非公版的超频 Radeon RX 580,结果发货时间很长而且送到之后又严重的损坏。退掉之后心情不能平静,决定来个 RX Vega 56 吧!这个时候买高端 AMD 显卡 [2] 价格确实比较坑,说不是为了挖矿大概不会有人信。但是我真的只是为了跑自己写的 renderer,感觉有点冤。关于这块卡的使用,有时间会再写一篇详谈。

脚注:

  1. 这位仁兄的 blog 现在已经挂了(domain suspended)。似乎和前段发表有争议的言论的麻烦有关。也是令人唏嘘。所以想直接引用原文已不可能,只能凭我半吊子的记忆。
  2. macOS 只支持 AMD 显卡。而且 AMD 当前的「高端」卡 …… 凑合用吧。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