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气

自从成为 Mac 用户之后,我一直非常想把 Firefox 从系统中清除出去。原因有三个:第一,我基本不用 add-on ,偶尔重度使用的几个功能也都有 Safari extension 或者 Chrome extension ;第二,从 code base 的角度说,我对 Webkit 的信任度大于 Firefox ;第三,Firefox 太『土气』。前两条我认为尚属个人感觉。这第三条从道理上说主观的不能再主观,可我相当肯定这种感觉。和 Safari 相比,Chrome 经常给我欠修饰,不圆润的感觉,但绝对没有『土气』。可看到 Firefox 就和看到上世纪 80 年代风格的服饰一样,而且是那种绝不会借复古卷土重来的土气。

最近发现一例,是对正在下载图片的处理(注意这里的例子是正在下载但还没有结束也没有彻底下载失败的图片)。Safari 是直接留白(强调一下,Safari 对彻底下载失败的图片的处理并非留白)。

Firefox 的处理是从上世纪不变的黑框加『圆、方、三角』图标。

这两种效果有什么区别?不用讲太多道理,第一感觉就是 Firefox 的效果太『土气』。我和同事曾经比较过一些应用的界面。一个可拖动的分割线( draggable separator )是单像素宽的黑线还是多个像素宽的伪 3D 效果,这点区别就能决定一个界面是整洁还是凌乱(猜猜哪种让界面更整洁)。这种感觉不易量化,但绝对客观存在。不管有什么理由,『土气』就是一种缺陷,就意味着你得花额外的精力从其它方面弥补。

Firefox 的『土气』带来了什么收益?它告诉了用户一个在今天的网络状态下持续不会超过两秒钟的状态(为了抓上面那张图我费老了劲了,真想找个让网速临时慢下来的工具)。去掉这个状态的可见性不会令用户丝毫不便,刻板的显示这个状态给用户带来的只有一闪而过的『视觉污染』。就这个例子来说,Firefox 的设计不仅仅是土气的问题,它忽视了 UI 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不要浪费用户的注意力。用户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这种知道不知道两可的程序内部状态无需让用户费心。这是 Firefox 对拨号时代的遗产长久不加审视的体现。我不敢说从这个例子可以总结出什么一般规律,但是我怀疑那些表面上看着土气的设计也总是隐藏着对可用性的某种深层次的忽视。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