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in doubt, use brute force.
—— Ken Thompson
Keep it simple, stupid!
在『天涯』上看到一个帖子提到米格-25。这个前苏联空军中神秘的家伙当年经常在北约的雷达上以三倍音速一闪而过。在以色列曾经遭遇 F-4 并且被后者占据尾追位置发射了空对空导弹,结果是 F-4 看到米格- 25 在导弹发射之后突然加速离开。以当时北约国家 —— 主要是美国 —— 对航空技术的理解,要达到米格- 25 展示出的能力,苏联非掌握钛合金加工工艺不可 —— 在三马赫速度下产生的高温中,除了钛以外,任何低密度金属都会变成橡皮泥,可是即使是今天人类对钛金属的加工能力仍然很有限,完全无法令其成型为航空器零件。还有,为了完成被赋予的防卫广阔的西伯利亚的任务,西方认为米格- 25 必然拥有精巧的机载电子设备。
当 1976 年一个叛逃的苏联飞行员给西方送来一架米格- 25 的时候,后者迫不及待的要看看心目中尖端的机身工艺和电子技术。结果,发现这个三倍音速飞行的家伙竟然是个大钢锭 —— 几乎完全用不锈钢这种在西方看来连普通飞机都造不了的重金属。整架飞机用可称为『狂暴』的发动机才体现出邪恶的航空特性。那个能蹲下一个成年人的喷口最能说明其狂野,不光巨大,而且固定在最大状态,完全没有任何调节机构 —— 在维持三马赫速度而产生的高温下,任何多余的机构都是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困扰了西方十几年的关于如何实现三倍音速的机身加工就这样被苏联用暴力一举攻克。
还有西方幻想中先进的机载电子设备,不过是把大量的电子管塞到硕大的机头中。如果在地面打开机头的电子管雷达,能把前方 100 米内的生物烤熟。
北极熊独一无二的风格把技术和暴力美学联系到一起。这是人类在技术有限的前提下追求极至的精神。如果有一天人类认识宇宙的能力走到尽头,还能够依靠这种精神在探索的路上走很远。刘慈欣的《三体II · 黑暗森林》和弗诺 · 文奇的《天渊》幻想的就是这种无奈但又令人神往的境地。只是半个世纪之前那个神秘的红色帝国已经在这个境界肆意驰骋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