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这个功能在计算机上出现很久了。我第一次和『睡眠』打交道是 96 年 —— 那年高考结束买了第一台能运行 Windows 95 的机器。遗憾的是,这台机器睡眠再被唤醒之后所有窗口的滚动条(scrollbar)都行为怪异 —— 只能支持拖动,不能支持在空白处点击来翻页。
这以后我发现『睡眠』实在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功能。总是有那么一些必用的软件在睡眠唤醒之后行为怪异。用了 Linux,睡眠更是不用想了 —— 平平常常的对硬件的支持还磕磕绊绊的呢。再说我用 Linux 是为了 hack kernel,自己编译的 kernel 这方面的问题更多。所以每次装完系统,不论是 Windows 还是 Linux,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硬盘休眠和计算机休眠关掉(屏幕休眠还勉强可以保留)。
用 MacBook (Pro) 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最近开始不时尝试把屏幕合上享受一下为地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感觉。因为硬件和操作系统都是 Apple 一家控制,还真没发现什么功能上的问题。不过今天在咖啡厅着实又麻烦了一把。每次休眠唤醒之后,都要重新输入一遍咖啡厅网络的密码(那个密码是用 Web 页面输入的,不是 Wifi 的密码,所以还没法保存)。然后就是 Tor 也要重新连接一遍(这几天 60 大庆,Tor 的连接也是磕磕绊绊,本来就心惊胆战。我本来就对 Tor 的重联功能不放心,先在又和咖啡厅的网络密码验证有竞争,结果是 Tor 的出错信息一团糟)。
看来工作的时候打盹确实不是什么提高效率的好办法。
2009/10/04 10:55 下午 |
说白了核心问题就是:模拟的永远比不上真实的。无论如何模拟机器在连续执行的假象,事实上是休眠过程中各个程序确实停止运行了,总有一些破绽的。
真要想为地球环境做贡献,最好的办法还是早点完工早点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