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柯达停产传统彩色胶卷有段时间了——记不得当时在什么媒体上看到的。前天才有机会详读了一篇相关评论。看过之后,还真是感受良多。
这篇评论给我的感觉是流露出一丝惋惜的情绪。传统彩色胶卷是没有今天的数码摄影技术那么方便,不过一些了解它的人感觉,传统胶卷除了至今仍然略微胜出的(但是已经被数码技术的拥护者们认为无关痛痒)的色彩饱和度之外,还在技术上拥有一份数码技术没有的雅致。
简单转述一下从这篇评论里了解到的知识。在柯达胶卷之前的彩色摄影使用的底片其实本质上仍然是黑白底片——也就是只能感受光的整体强度(intensity)而对光的频率没有反映感光材料。这些早期彩色摄影纪录色彩的方式是把被摄光线用棱镜或者其它光学方法分解为三到四组单色光,让每种色光分别在底片上感光。而还原影像是用对应的单色光照射显影后的底片,再把结果合成。柯达底片的奇妙在于,它在薄薄的一层底片上,分布了三种可以直接感受不同色光的感光材料。也就是说,薄薄的一层柯达胶卷,就完成了早期技术分光和感光两个步骤。而且,经过进一步改良的柯达胶卷,还把感光材应的颜料也放置在胶卷上,对应不同的暴光度,在显影过程中相应的颜料就会在胶卷上呈现不同的色彩透明度。这相当于把早期技术的分光、感光、影像还原中的单色打光技术同时集成在一张薄薄的胶卷上。
把传统彩色胶卷推下历史舞台的数码摄影技术,其实还是回到了原来先光学分光,再分别单色暴光(用只能感受光强的材料),然后再合成的技术。只不过这次由于电子设备的介入,感光材料和合成显影的过程大大简化,才让分光暴光技术有资本替代了传统胶卷。回过头看传统彩卷,虽然还需要不太方便的显影过程,但是整个胶卷显然是一个比电子元件更精密更紧凑的分子级机器。
技术发展常常有两条路。一条是不断摸索自然界能够给我们提供的天然资源或者通过化学等手段从自然界得到的合成材料,另一条是善于对已经掌握的资源进行简单组合。人类科技的加速发展有很大成分是因为后一种“简单组合”起了更大的作用。像原始人和古人不断发现各种能够作为颜料的物质,今天的人们只要发现能够适合LCD的三原色的物质或者适合打印纸的CMYK四种物质,就能组合出无数的颜色。早期的汽车工业不断摸索如何制造出性能优良的让驾驶员能够随时掌控汽车姿态底盘,今天廉价汽车已经不再花费过多的精力设计底盘,而是用分别控制四轮刹车的ESP等电子系统来防止车辆失控。瑞士的工匠不断的考虑如何把齿轮进行巧妙的组合,而同样的功能用几条指令和一个芯片就能廉价的获得。
善用大自然的赠与是技术的最高效率。就像传统的柯达胶卷和传统的颜料,不需要整个电子行业的支撑,不需要复杂的墨点控制,一样能够得到精彩的效果。假设有一场灾难摧毁了我们的实体科技,但是保留了知识,那么首先被恢复的技术应该是柯达胶卷这样的技术,因为分子级机器在精巧紧凑的同时,还无虚一个庞大的支撑工业。不过,发现这种赠与是困难的。把某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做得小巧精致,然后加以组合,看起来是一种短时间内前景广阔的道路,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发展之后人类已经越来越在这条路上驾轻就熟。不过这些组合和自然的机器相比,有那么一点儿笨拙。像传统彩卷一样,很多传统技术的精巧性都体现在原子级别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从唯美的角度看来相对笨拙。不过可惜按照目前这种方式发现原子级别的可利用技术几率太低了——相对于按照摩尔定律缩小晶体管和编制软件的花费。
也许当纳米技术和其它操纵微观事物的技术成熟之后,这两条技术之路会会合成一条大道。就如同试验化学家们多年以来期待让化学也能成为一门通过计算和演绎得出成果的学科。像科幻小说《天渊》里的描写——在爬行界的人类文明千年梦寐以求的反重力技术,在蜘蛛人的星球上以反重力物质的形式被发现。看过《深渊上的火》的人都知道,那些反重力物质一定是飞跃界技术的遗留的纳米级机器。也许有一天分子级或者亚原子级的机器不是再像柯达胶卷那样通过试验被“发现”,而是像编写软件一样被随心所欲的设计出来。那时我们今天的以晶体管为单位的组合技术就会实际显得笨拙可笑(而不是仅仅在我的瞎想中)。胶卷也会以某种形式重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