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和老婆看了《太空堡垒卡拉狄加》大结局——幸存的12殖民地居民和塞昂人决定放弃所有科技,回归原始状态。虽然只是一部商业剧,但是我还是对这样的结局感到失望。
首先,考虑到一个文明得到这些技术的漫长经历,很难相信人们会同意放弃所有的技术。也许《卡拉狄加》的人们(人类和塞昂)在经历了由于技术发展导致的一切之后心态有所变化。所以我不就这点再深究。
其次,剧中放弃科技的目的是为了打破人和机器之间战争的循环。但是在我的信念中,打破循环需要恰恰是了解更多的知识,而不是抛弃知识。抛弃所有知识,让人们从黑暗中再次摸索一遍,期待这样的摸索能够不再走入循环,这样的计划似乎有些盲目而缺乏逻辑。依我看,这样根本没法打破循环,只能让这一次的循环拖延更多的时间。(剧情似乎也支持了这一点,从科博到地球,从地球到12殖民地的循环用了几千年,而第二地球用了15万年得到一个单一行星上没有宇宙航行能力的更加和脆弱文明,但是却并不缺少对技术的滥用。)
作为一个怀疑主义者,我并不认为追寻知识有至高无上意义。但是《卡拉狄加》结局对知识作用的否定似乎和整部剧的其它部分自相矛盾。即使怀疑主义在更高层次上是正确的,但是它否定了人类自身延续的意义。而整部《卡拉狄加》都是在为文明的延续而努力。结局告诉我们,12殖民地和塞昂人终于精疲力尽,放弃了延续文明的努力,或者他们最初的信念也仅仅是保存DNA而已?
可能《卡拉狄加》的理念是希望人们不要执着于已有的知识。但我认为不执着并不意味着把它们都扔到太阳里去。
写下这些不是为了谴责编剧的智力。也许我确实没有参透编剧的思路。另外,美剧确实有着各种现实原因影响情节。另外,作为把架空的时空和实际现实联系起来的某种风格,在连接点上一定程度的牵强附会也很难避免。整部《卡拉狄加》都让我感受到文明在技术奇异点周围徘徊的奇妙体验,最后的结局是一种退缩,破坏了这种感觉。
2009/06/11 10:13 上午 |
上周南方周末有篇摘自环球科学的文章,描述人类现在环境恶化及粮食生产的困境(我姥姥家曾经是有地面水的村子,现在都没地下水了),以及未来对人类整个文明的影响。人类文明会因此崩溃。
卡拉狄加过于未来了,太科幻了。奇异点阶数太高了。
所以,首先要环保,要省电。轻易别开计算机,开了别写博客,看博客只潜水不留言(以我有限的硬件知识,我想,敲键盘时会多费些电)。